1、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2、就是举出典型事例来进行说明。如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就举了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长虹大桥这四个典型的例子。概括介绍旅人桥和长虹大桥,这是纵向说明,既说明我国石拱桥悠久的历史,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说明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赞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文章着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是横向说明,赵州桥是单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文章列举的四座桥很有代表性,有略写、有详写,详略得当,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全貌。运用举例说明,一定要注意例子的典型性、代表性,切不可用个别事实、偶然现象来代表一般,代表必然。

3、如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4、《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5、2、举事例

6、5、引用

7、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进行说明的。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8、乔明:说明中国石拱桥具有悠久历史。

9、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来进行说明。文中有“泛引”,如文章开头引用我国诗人比喻石拱桥的种种用语。“卧虹”“飞虹”等,这样反复比喻,既给人有关知识,又使人仿佛置身于神话之中,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加深人们对石拱桥形式优美的印象。又有“特引”,如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赞语“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为了说明赵州桥构造的奇特;引用唐朝张鷟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为了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还引用意大利人马可·渡罗的赞语“是世界上的”、“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是为了说明卢沟桥的特点。

10、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11、在说明桥梁结构时,又是由整体到局部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序。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行文灵活。如说明中国石拱桥特点则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而且两例可以互相对照和补充。列数字为“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至21.6米,,比喻为“虹”“人间天上的桥”等。

12、我国最早的石拱桥建于河南洛阳。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桥梁史活》前言中指出:“我国最早的石拱桥—旅人桥建于洛阳。”

13、介绍赵州桥时,先简单交代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对它进行的修整。“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等语句突出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坚固优美。

14、介绍赵州桥时,先简单交代赵州桥的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对它进行的修整。“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等语句突出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坚固优美。

15、选文以赵州桥为例,说明了我国古代石拱桥在和建造上取得的光辉成就。选文通过科学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悠久历史和雄伟规模。

16、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17、以上几个句子用词准确,讲究分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18、1、打比方

19、选文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评价,赞美赵州桥和施工的巧妙绝伦。

20、3、列数字

21、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用摹状和排比的手法,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了卢沟桥的优美装饰,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22、7、摹状貌

23、就是用与同类的或相关的事物作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说明。文中在说明卢沟桥的坚固时,讲到“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是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

24、6、分类别

25、就是通过比喻进行说明。文中对石拱桥的比喻很多,集中起来,是比作两种事物:一是虹,二是弓。这两种事物既能表现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给人以美的感受,又便于对石拱桥在建筑上的特点给予形象的说明。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6、4、作比较

27、就是用准确的数字来进行说明。比如对赵州桥存在的时间、长度、宽度、拱圈的道数等都用了具体数字。有概数、有确数,能收到很好的说明效果,如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用了“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

28、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方法

29、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30、据《河南府志》记载:洛阳七里涧桥也称旅人桥,在晋代京师建春门东七里的七里涧上。始建于晋太康三年(282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建成,日用工7.5万人,距今已有1700多年。据记载,这座桥在洛阳附近,约建成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后来塌毁了。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