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论语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聪敏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学习起来不厌烦,教育别人不疲倦。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要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的低的人请教感到羞耻。形容谦虚好学。“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要听老师、长辈的教导,还要求教于学问看起来不如自己的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5、【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6、孔文子是卫国的孔圉,他是个贤士,死后被授于谥号“文”,后人称他为孔文子。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勤勉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一《论语》

8、在《论语》后面的记述中,孔子还会提到孔圉,阐述了他对于卫国的重要性。

9、翻译:子贡问说:“孔文子为什么能得到‘文’这个谥号呢?”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然称得上‘文’这个谥号了。”

10、为人要谦虚,若想学识进步,就放下身段告诫自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懂要勤学多问,虚心求教提高自己。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道理古今适用。古人云:学问学问,勤学好问。

11、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学习而从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12、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3、孔圉掌管着卫国外交,属于卫国的实权派人物,他能够做到不耻下问,这正是身居高位之人的学习之道。孔圉本身聪敏,却还能够虚心接纳别人提给自己的意见,这种行为就可以得上“文”了,因为善学者,文必成矣!

1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5、意思是:聪明好学,愿意谦虚地向他人请教。

16、今天的探讨正是他的这个谥号,子贡并没有看出他哪一点称得上“文”。我们可以先了解下历史上得到过“文”谥号的都有哪些人,著名的有: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的曾文正公,曾国藩;知行合一,立德、立言、立功三不巧的王文成公,明朝的王守仁,在春秋之前有大名鼎鼎的周文王,由此可见能得到“文”谥号的人都立下过不世功勋,而孔圉显然无名多了,不过孔子却不这么看。

17、孔子的看法是一以贯之的,他看中人的内在品质,而不在意这人的功绩或财富,传统的国人在精神上一直秉持着这种观念,但是,现在这种观念越来越淡薄了,这是我们如今的中国人应该深思的地方。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是一句经典名言,这句话对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尤其重要,人往往身处高位,便会飘飘然,不在意别人的见解,认为自己比他们强多了,这就断绝了自己的学习之路。

19、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谥号为‘文’呢?”孔子回答:他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1、【注释】

22、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③下问:向下请教。

23、今天这段话评论的人叫孔圉(yǔ),又称仲叔圉,孔文子是他的谥号。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意思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5、应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吧。

26、【原文】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27、学无止境,勤学好问,走向成功!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知为知之是知也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