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运用比兴的句子【86句精选】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陋室铭在行文中运用了衬托及比兴的手法来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高风亮度以及不与别人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和自己高洁隐你的情怀,而爱莲说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讲莲化做人来描写,通过歌颂莲花坚贞的品格,来提现自己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3、比兴手法
4、《陋室铭》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借“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全篇字数不足百字,却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诗人亦在《陋室铭》中表露了自己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表现自己不愿不与世事沉浮的心理。《陋室铭》揭示了这样的道理: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物质,就算在居室简陋、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只要居室的主人拥有高尚的品德高尚,也能获得充实富足的生活,处处可见雅趣逸志。
5、《陋室铭》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比兴、拟人、用典等修辞手法。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9、[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陋室铭》全文只有81个字,但是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借以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这与作者在文章中大量并且巧妙地运用修辞有很大关系。
11、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白丁,原意是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往来,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12、陋室铭采用承上启下结构,《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13、类比是类比推理在议论文中的运用,是一种同类比较的方法。所谓“类比”就是“类推”“比较”的意思。通过对“甲事物”的分析,“类推”到与其属性相同的“乙事物”;然后从两者的“比较”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说明某个道理。换言之,即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利用揭示甲事物的某些属性来推理说明乙事物的属性的论证方法。表现在逻辑思维上,它是利用类比推理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思维方式。
14、写交往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5、这是一联工整的对句。这个对句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
16、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17、陋室的自然环境,显得别致幽雅,宛若“世外桃源”。二是交往人物不俗。既然“谈笑”的“往来”的都是鸿儒学者,陋室主人的德才自然可想而知。这是以好衬好的映衬手法。不过“往来无白丁”一句,从中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说,是写实,表现室主人的从容淡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18、《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19、[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0、两者的不同是:《爱莲说》运用了拟人化的描写手法,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描写;《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2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2、描写自己与好友们或调琴读书、或吟诗作赋、远离喧嚣的悠闲生活。
23、第三板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4、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25、最后几句,总结全文。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26、《陋室铭》中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开篇就运用“山”“水”类比,暗示陋室不陋;《陋室铭》也用了衬托的手法,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以陋室主人的"德馨",衬托出诗人安贫乐道的节操;《陋室铭》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陋室"抒发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27、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话并列在一起,以表现相关或相反意思的修辞手法,它是骈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
2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9、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对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互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30、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31、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渲染出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32、这也是一联工整的对句,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衬托陋室不陋。
3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4、课文的题目叫“陋室铭”,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常常在金属器物或碑石上刻写文字,用来记叙生平、事业、功德,表示纪念,或是记物寓意,表示勉励或警戒之意。陋室,就是简陋狭小的屋子。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3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6、陋室铭全文如下
37、开始写实,描述虽处陋室却不乏自然之美。
38、这四句写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
39、第五版块(结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比兴手法、类比手法;开头:骈句,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引出陋室,点明主旨意在说明陋室并不陋。
4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上阶”与“入帘”两词将青苔与绿草作了拟人化的描绘,通过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更是给文章增添了几丝趣味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安贫乐道的心态。
42、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劳,劳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形,形体,身体。
43、本文选自《全唐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
44、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在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这和“铭”的体裁特点是分不开的。古代的“铭”大都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以述功纪行,所以必须言简意赅,不容许长篇大论。本文只有9句,81字,叙、议、抒情,浑然一体。凡铭刻之文,都要求广泛传诵,使人牢记不忘。因此必须讲究修辞,重视音韵,便于吟咏。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文中的精警名句,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脍炙人口,流传百世而不衰,显示了它永久的艺术魅力。引用典故和孔子的话,对起首的比兴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都是极好的佐证。
45、以上几句描写陋室的特点。一是自然环境清幽。苔痕能“上”阶,草色能“人”帘,“上”“入”二字,比拟生动。而且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意盎然。
46、以上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这就点明了短文的主旨。
4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最后,通过用典的修辞手法,以诸葛亮的草庐与扬雄的亭子自比陋室,在自我勉慰的同时,也是表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品格,末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不仅是用典的表现,也是诗人主旨思想之所在。
48、“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这里作者只引了孔子答话的后半,略去前半,而语意却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49、作者意在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是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就是比兴的手法,有构思新颖,文意通达的好处,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50、结尾反问句,我之陋室,与诸葛亮的茅屋、西蜀的玄亭一样,哪里简陋呢?在这里托物言志,再次强调德之高洁可使陋室生辉之寓意。
51、“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我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三代时有‘九夷’之称),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原文大意是: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
5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53、孔子云:“何陋之有?”
54、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5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起始两句,作者就运用的比兴的修辞手法来启引下文中“陋室”的出现。
56、第二版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7、《陋室铭》的赏析
5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9、陋室铭的内容可以分为1.开头用比兴引出主旨“惟吾德馨”。
60、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61、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用泥金(一种用金属粉末制成的颜料)书写的佛经。
62、此句出处:《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6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4、写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6、[孔子云:“何陋之有?”]
67、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一说当“由于”讲,亦通。馨,本指散发很远的香气,这里是指品德高尚。
68、丝竹,指琴、瑟之类的弦乐器和箫、笙之类的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dd),指官府的公文。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后世称公文为文牍。
69、在描写上,《爱莲说》主要运用拟人化的描写手法,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描写;而《陋室铭》通过对“陋室”以及陋室主人的具体描绘来表现陋室主人的高尚节操。
70、诸葛,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子云,姓扬名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71、第一板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2、日常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73、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来源:百度)
74、从语言风格上来看,《爱莲说》的句式变化更为丰富,多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而《陋室铭》的句式更为整齐,多以骈句为主,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75、在,动词,在于。名,这里用为动词,出名。龙,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灵,灵验,神奇。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高山上,龙多在深水中出没。.
76、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7、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78、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79、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竹帘里。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80、依然写实,描写虽处陋室之中,来来往往却是饱学之士。
81、运用类比,拿“陋室”比古代贤人的居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像古代名贤一样具有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2、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83、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84、第四版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5、托物言志,用山和水来比喻自己虽居陋室却品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
86、用孔子对话做结,说明陋室不陋“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