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篇文章带着"进取之心",对中国封建文明进行反思批判。反映了鲁迅"以人民地位为角度的"历史观点,对中国封建文化持否定态度的变革精神。

2、③论述上层层逼进,环环相扣,从具体到一般,从现实到历史,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十分周密,有较强的说服力。

3、通过《灯下漫笔》,主要抨击的是人们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丧失人性和道德观念。文章中描绘了一个物欲横流、荒诞不经的社会,人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地互相欺骗、伤害,失去了互助合作和共同进步的意愿。

4、第一部分要点:

5、鲁迅的《灯下漫笔》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讲解了人们在危难之中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心态。引申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现状,判断出中国历史中人民"做人而不得,只能做奴隶,甚至常常连做奴隶也不得"的处境。并从劳动人民地位的角度,将中国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6、举例论证。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7、鲁迅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它依附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揭露了它“吃人”的本质。

8、但要知道鲁迅当时还不是阶级论者。

9、(2)以上几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不知惊醒了多少中国人。如果你的灵魂同样受到了震动,试写下你的读后感。也可以联系扩展性阅读的篇目,写一篇《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剖析》。

10、专制愚弄国民,愚民成全专制。二者皆被批判.

11、《灯下漫笔》是《春末闲谈》的姊妹篇,既曰漫笔,就说明文章结构自由灵活,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联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12、这些探究可以让人更好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人们的文学视野。

13、两部分内在联系:

14、同时也深入剖析了曾国藩在官场上的政绩和经历,包括如何建设清流,处理官场人际关系等等,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5、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⑸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16、它主要的内容包括对于古代文学、诗歌、、戏剧等多种文体的研究和探讨。

17、第二部分要点:

18、同时,文中也讽刺了人们的虚荣心和崇拜权势的心态,导致社会趋于繁琐、腐败和无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揭示,作者试唤起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呼吁人们关注精神层面的价值,反思现代社会的扭曲和偏离。

19、三、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鲁迅《灯下漫笔》

20、五、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贴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吃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鲁迅《灯下漫笔》

21、他是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笼统地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22、总之,“灯下漫笔”是一本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的书,可以为读者的学习和事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23、是社会上为害欺压老百姓的人。

24、一、乱离人,不如太平犬。《灯下漫笔》

25、"灯下漫笔"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曾国藩的治学之道和他在官场上的宝贵经验

26、第一部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交替循环。

27、②三个逐渐升级的诊断,构成了作者思维的三大跳:先从自己兑换银元的心态写到民族的普遍心态,由具体到一般,得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这一论断;然后由现实到历史,阐述造成这种普遍奴化心态的原因是中国人的奴隶地位,“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接着从原因到结果,从中国人的奴隶地位出发,把中国历史归结为两种奴隶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

28、第二部分:“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

29、《灯下漫笔》是一篇捣毁旧世界,憧憬新时代的宣言书,洋溢着鲁迅一贯的战斗精神。

30、灯下漫笔是一个全面介绍传统文学的网站。

31、《灯下漫笔》两部分要点及其联系:

32、作者以曾国藩的实例为引,阐述了治学之道包括“单纯往返通”,“逐字逐句精读经典”,“通读百家,观察事物”,“笔记超收藏”等等

33、前者从民族心理对中国历史反省和解剖;后从民族文化角度对中国现状进行揭露。两部分结尾重叠反复,但又各有侧重。

34、①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剖析。

35、“漫笔”之二:要抓住全文最后的高潮:“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蓄势”:不仅是理性分析的推演,更是情感的酝酿,一步步逼到顶点。请分析这一过程,并从中体会鲁迅杂文的逻辑力量与抒情特性。

36、《灯下漫笔》一文主要抨击的是: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

37、鲁迅对几千年一直延续和积淀的民族心理进行深入探讨,指出它奴化心态的实质。

38、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作者们的生平、创作原因和手法,也可以了解到他们作品的主题和文化背景。

39、《灯下漫笔》中心论点:

40、二、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曰“和亲”。——鲁迅《灯下漫笔》

41、有人说这是文章的局限,是有一定道理的。

42、四、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鲁迅《灯下漫笔》

43、《灯下漫笔》本篇写于1924年4月29日,最初分两次发表于1925年5月1日、22日《莽原》周刊第2期和第五期,后收入《坟》。

44、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1918年)(中国的固有文明)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的人肉的筵宴,(中国)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灯下漫笔》,1925年)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