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维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解释【93句】
王维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解释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王维的情诗篇1:竹里馆
3、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4、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5、使至塞上
6、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7、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9、王维是五言律诗写得最好的唐代诗人之一,代表作有:
10、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1、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2、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13、老矣犹思行,翩然上马始身轻。
14、王维的诗代表着自然与山水的融合,他的诗歌和画作都是历史上十分出色的,,那些对于自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和对于自然描写的神韵都是无人可以比拟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最有名的十首诗,来感受他诗词中超然的表现力。
15、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6、陆游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名将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
17、使至塞上。
18、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9、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20、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21、玉关去路心如铁,把酒何妨听渭城。
22、《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3、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24、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5、答案如下:
26、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2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8、王维的情诗篇2:相思
29、在辋川,山是渐渐变为苍翠的,水是缓慢流淌的,在这样缓慢的时光中,诗人能闲下心来,临风倚仗,听傍晚的蝉叫,看慢慢下沉的落日、缓缓升起的炊烟,最有趣的是,还能看喝醉了的好友,像古代名士那样在柳树前醉舞狂歌。
30、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王维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解释
31、唐代:王维
32、《望江南·超然台作》
33、朝代:唐代
34、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35、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6、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37、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8、作者:王维
39、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0、《山居秋暝》
41、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3、王维最霸气十首诗是:《出塞行》《从军行》《陇头吟》《老将行》《赠裴旻将军》《送刘司直赴西安》《凉州赛神》《凉州郊外游望》《送张判官赴河西》《观猎》。
4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出自唐代王维的《鹿柴》。
45、王维最著名的诗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6、陆游著名的诗词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钗头凤》。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十年生死两茫茫。
4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48、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9、送别/山中送别/送友
50、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51、《鹿柴》
52、《相思》
5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54、冬夜读书示子聿
5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56、题为《塞上曲》的组诗,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秋诗人任满小住山阴期间。原题共有四首,都是歌颂许国从军、想象王师北伐的内容,这是第四首,侧重于抒写诗人的个人情怀和抱负。
57、这首诗是王维写给一同在辋川隐居的好友裴迪的诗,诗的主题在一个“闲”字。
58、王维少年成名,十七岁便以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蜚声文坛,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至今仍是我们节日怀念亲朋最常用的诗句。
5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60、这首《山居秋暝》,是王维最受人喜爱的名篇之一,因为诗中写出了一种令人向往的人生境界,那就是空山一样空澄明净的人生境界。
王维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解释
6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2、[作者]王维[朝代]唐
6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4、山居秋暝。
6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6、送别/山中送别
67、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8、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6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0、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71、王维最有名的十首诗
72、“玉关”两句反映诗人刚烈豪迈的个性。“玉关”位于阳关的西北,从空间距离上讲,比阳关更为遥远,唐人就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而诗人一心想奔赴比阳关更远的玉门关一试身手,说自己去意已定,心如铁石,不可动摇。离别的时候,不妨喝喝酒、听听著名的“渭城”之歌。《渭城曲》是唐朝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送别友人的离歌,其中最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了依恋不舍的伤感之情,曾打动过许多离别之人的心,使《渭城曲》几乎成了离歌的代词。刘禹锡的“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的“相逢且莫辞推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等诗,都表达了类似的伤感情调。唐人视阳关为绝远畏途,因此在歌咏这首诗的时候心里不免感到十分怅惘忧伤,这大概与原创者的精神气质有关。陆游一向喜欢粗犷豪壮的边地生活,把能出塞当作人生最大的理想和安慰。他在不少诗中都尽情地歌颂过赴边的乐趣,视跨鞍马上、驰骋疆场为前缘,并说自己“闭塞车中定怅然”(《书事》),根本不习惯也不愿意过清贵悠闲的生活。基于这样的思想性格基础,他当然不会以远出玉门关为苦。“把酒何妨听渭城”,变消沉低徊为轻快昂扬,一反古人的伤感情调,凸现出诗人的英雄气概和不同寻常的个性风采。
73、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7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5、山居秋暝
76、《杂诗》
7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8、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79、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8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1、《送元二使安西》
8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3、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8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85、“老矣”两句写自己年龄虽大,但身手不凡,志在。写这首诗时,陆游年已六十有四。在一般人看来,确实可算“老矣”。但陆游这个人生性好强,他打心底里不肯轻易服输,更不甘服老。为了证明自己尚有立功报国的实力,他跃身上马,动作麻利、敏捷、轻快。“犹思行”意思是说还想从军北伐,奔赴之外的边疆立功安邦。这两句用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年事已高但英气犹存的老战士形象,其行状身姿宛在眼前。
86、钗头凤·红酥手
8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8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9、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9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最有名的十首诗及解释
9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92、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93、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