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文: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2、湖心亭看雪

3、《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

4、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5、湖心亭,矗立在湖水中央,对着远山环抱的湖泊,显得格外的宏伟。下雪的时候,一片白茫茫的天地,与湖泊逊啡的颜色形成了强烈对比,仿佛天地之间出现了一道巨大的界限。

6、湖心亭看雪中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静,由此可以想到柳宗元的一句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9、“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0、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之感。“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

11、入眼即是一片雪白。细小却绵密的冰花无边无际地弥漫开来,填满了整个视野。天也是白蒙蒙的,还有层层叠叠的云片,却并那山那水融成了一片,上下左右尽是没有一抹杂色的白,任你再怎么看也找不出边界来。湖上疏疏落落的淡黑剪影,既朦胧又醒目,长堤只余下一道细细窄窄的墨痕,轻飘飘地浮在白色的世界里,湖心亭只有一点隐隐约约的轮廓,看不分明。我的一叶小舟仿若一颗小小芥子一般,还有舟里的人,不过两三米粒大小,就像是雅士酒后随意泼洒的几点诗意,小则小矣,却透出一种难以言说的飘逸美感。

12、站在湖心亭内向外看,千百万片鹅毛大雪在飘飞,在夜色中,宛如星星般璀璨,令人感觉到一种神秘和浪漫。

13、译文为: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14、湖心亭上方挂满了细密的冰锋,三尺多长的朵朵霜花,犹如一幅着了色的案,在飘扬的雪花间,显得异常美丽。

15、好词好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6、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赏析: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

18、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19、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2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1、《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其中直接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2、作者视野由远及近,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仿佛勾勒出一副淡墨山水画,描绘出西湖雪后的寂寥空旷和洁净之美,语言简洁精炼,生动传神。足见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这样的雪景,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又隐含淡淡的忧思,这应该是作者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吧。

23、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作者何尝不是想这么说。)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③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4、意思是“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在意境上都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在写法上都存在因果的交待。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来“雪”是一种自然景象,是应该通过视觉进行观察的,但张岱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却是从听觉角度对“雪”的程度进行分析,这就类似于修辞手法里的“通感”,突破了语言的局限,丰富了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同时“大雪而绝鸟鸣”,可谓由因见果。至于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则是从视觉着眼,即果溯因,从“独钓的渔夫”反映出大雪的威严。这就是两者在意境、写法上的异同。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滇ICP备2023009294号-115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