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好句摘抄53句】
孔子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1、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
2、成语也出自晋·皇甫谧《高士传·挚恂》:“既通古今而性复温敏,不耻下问,故学者宗之。”
3、同时,这种品质也表明了一个人的谦虚和虚心,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因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6、《论语·公冶长》第五篇:
7、拓展资料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指一个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好学的精神,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并且不会因为自己的不懂而感到羞耻或不好意思向别人请教。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聪明敏捷,善于学习,并且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这句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怕问问题,不怕向比自己水平高的人请教。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谦逊和虚心的态度。
1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1、《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12、该剧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自学一贯应用的方法,不仅听长辈的教导,还要求教于一般看起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法感到可耻
13、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4、知识的海洋如此浩瀚,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学到的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5、成语不耻下问这个典故出自孔子。孔子有3000多名,他的知识很渊博,并且十分好学。有一次他去孔庙参加祭祀,孔子一直在请教别人问题,为什么祭祀的东西要这么摆放等等。
16、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则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17、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8、别人看了十分不解,认为他知识那么渊博为什么还会向我们请教,孔子就说他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这么多的,不懂就要问。
19、这种品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能够帮助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20、意思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
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使是学问、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也可能在其他领域有高于自己的地方,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积极从他人身上学习自己欠缺的长处。
22、敏:聪明;好:喜好。敏而好学: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23、这句成语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鼓励人们在学习中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它提醒我们,无论我们的知识水平如何,都应该保持谦虚和虚心,勇于向他人请教,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不断进步。
24、意思是:指聪明好学的人,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是孔子说的。
26、是说这个人不但勤奋,而且还特别的聪明喜欢学习。尤其是遇到不懂的问题,会问不如自己的人去请教。从来不担心这样的做法是可耻的行为。
2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学习上勤奋认真,有一颗谦虚好学的心,不怕向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咨询学习,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不会因自己的局限性而局限自己的能力范围。
28、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園,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俗,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要给其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園死后,授予他的溢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園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29、下一句是: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因此称他文。敏:聪明,好:喜好。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释义:耻:羞耻,耻辱。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3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子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31、出处:《论语·公冶长》——战国·孔子
32、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这个词语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3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4、是以不向地位,学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3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对待学问要勤敏,不要害羞,不要怕丢面子,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管对方有多么的低下,也要向他们请教,不认为他们是可耻的。
36、遇到不懂的事情,不要害羞,要去问,你只要开口问出这个问题,等解答以后,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37、意思是说孔園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3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这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学习和践行。
39、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40、孔子不耻下问说明了要谦虚好学的道理。
41、自己不懂的事情,不要装懂。
42、成语来由
43、不耻下问,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44、意思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感到羞耻。形容谦虚好学。
45、《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46、《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47、例句如下
48、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
49、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50、论语·公冶长
51、他的学习之所以那么好,因为他平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其实是一个递进关系:要成为“文”人,不仅要聪明,而且还要勤奋,同时还要做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以为耻。一个人如果既聪明又好学,就会拥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就会向各种人请教和学习,包括不如自己的人,并且不觉得丢脸,反而觉得特别开心,因为他通过请教学习,学到了更多得到了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53、后来有次给学生上课时讲到了卫国的大夫孔圉,卫国的君王在得知孔圉去世之后,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孔子的学生感到疑问也不理解,孔子说因为孔文子他虽然知识渊博,但是他还是肯虚心的向知识不如他多的人请教,不并以此为耻,学生听了以后大悟。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