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讲的是什么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教育观念,也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的看法。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同人身上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学海无涯,所有以学问和知识为目标的人,都应该以得到老师指点为喜,至于老师的身份地位,真的不重要。泰山不让寸土而成其大,江河不捐细流而就其深,学习也是一样,唯有不让寸土、不捐细流,最终才能取得一方成就。

2、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3、后人尊称孔圉为孔文子,称孔子为孔夫子。

4、这让孔子的学生子路很吃味,很不服气,觉得孔圉不配有和孔子相当的评价。还因为这个事儿问孔子。孔子回答得很有意思,他说:孔圉啊,聪明好学,有不明白不懂得地方,他都敢于向不如他的人请教,就凭这一点,他就配得上称"文公".

5、原文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文也。"

6、您好不耻下问主要内容简洁版: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原文如下:

8、不耻下问故事里,首先讲了和孔子同时代的卫国大夫孔圉,死后得到了文公的称号。

9、告诉我们要喜欢学习,尤其要虚心,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知识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要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1、被老师不看好的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就是勤奋好学,在坐火车时,都怕耽误时间,还在搞科研,一生有三千多项发明,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3、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就是不同人身上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学习是互相的行为。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才是学习的最好态度。

1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聪明又勤奋学习,向不如自己的请教不以为可耻。有了这样的学习态度,还怕有什么学不会的呢?

15、以上就是不耻下问的主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教育观念,就是一个抱着学习态度的人,不以对方的身份影响自己学习态度。

1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18、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虚心求教。耻:以……为耻。下:求助于地位低的人。还有,不耻下问的近义词为不矜不伐,反义词为好为人师、骄傲自满。

19、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20、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谥他‘文’的称号。”

21、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