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2、举一反三

3、举一反三有名的历史人物有孔子,颜回,曹植,诸葛亮等等。

4、是雨字头的字的举一反三?

5、[语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论语》中的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成语“举一反三”就是从这句话来的。在教育学生时,如果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暂时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说不复也,并不是放弃了再教育,而暂时停下来,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也就是不拔苗助长。在平时小孩子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除了叫他解题思路,还要教会他举一反三,彻底搞懂题干

7、需卦,等待之意。乾为天,坎为云,云气上集于天,待时降雨,为需。需象征需待。物初蒙稚,得养而成,因此也含有需待饮食的意思。需卦给我们的启示最重要的是无论在哪里都要耐心等待,顺应天道,伺机而动,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8、《论语》。

9、[解释]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朱熹《答胡伯逢书》:“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反:类推。

10、出自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篡的语录体著作《论语》。

11、孔子的这句话为后世留下了“启发”一词和“举一反三”一句成语。朱熹对这句名言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不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举一反三”的直义就是说一个方形的物体,只要讲清一个角,就该推知其余三个角。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典型性和启发性,学生在学习中要积极思维,多加联系,触类旁通。

12、′在这章经文中,孔子的吾道一贯之,和举一反三这句话的含义相反。孔子之道博大精深,涉及政治、军事、人的道德修养等等诸多方面,细分学科更是多中又多,但归根到底,则是人的仁德境界的修养。仁的境界是儒家学说的主要内涵,天下学说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13、[读音][jǔyīfǎnsān]

14、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剑门道中遇微雨》

15、综上所述,雷与需用来看待世间万物的各种原由因果是很切实际的,往大点去看,还能伸展到宇宙万物中去

16、小学二年级的题目中雷与需的举一反三,要想举一反三,首先要在雷与需二字中寻找共同点,雷与需的共同点就是都有雨字头!

1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8、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朱熹《答胡伯逢书》:“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反:类推。

19、《论语·雍也》有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

20、举一反三是一个成语,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21、《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2、jǔ yī fǎn sān

2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24、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25、【结构】联合式。

26、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7、“启发”和“举一反三”都出自《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

28、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2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30、在人类历史上,的名人有很多,在文学、哲学、科学等领域都有着举一反三的成就。《三国演义》的故事讲完了之后,诸葛亮用同样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刘备用计谋打败了曹军,成功地避免了一场大败。从这件事情中看,诸葛亮运用了举一反三。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全赖他对天文地理、哲学历史和人文地理,以及自然地理的广泛涉猎。

31、《论语里仁篇》中。

32、平日应居安思危,怀恐惧心理,不敢有所怠慢,遇到突发事变,也能安然自若,谈笑如常。《震》卦的震,是借雷震的震,但自不当仅指雷震的震,它有一种震动、震撼、震惊、震慑综合的意思,也即指超过一般人承受压力而造成的骇异局面。

33、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34、震卦象征了雷,是阳春三月,雷震而万物萌动的意思。先天数为四,后天数为三。

35、【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36、八卦中代表雷的卦象叫震。

37、【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38、他对晏婴事三君不解,晏婴一心事三君,孔子只知举一反三,不知举三反一,结果得罪了晏婴,仁政没推销出去。典故: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39、【例句】现代汉语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们就能~;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

40、举一反三——答案:183。

41、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42、宇宙————太空宇宙————星球宇宙————空间

43、【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45、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46、春秋时期,孔子到齐国去向齐景公推销他的“仁政”,齐景公有些心动,准备划出一块地来让他治理,他去拜访齐国三朝元老相国晏婴。

47、举一反三,如雪、露、霜、雾……

48、其次弄清字义,需的古字形像人被水淋湿、全身滴水的样子,应是“濡”的本字。雷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近时,因放电而放出的强大声音。

49、说完举一反三,我们再来看雷与需的关联与区别

50、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51、雷与需都属于八卦卦象的一种

52、jǔyīfǎnsān

53、[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4、在人体中,震卦代表了脚。就五行来说,代表了木。就季节来说,代表着春天;就颜色而言,为青色、绿色。在人物中,代表了长男,有健康的体魄和奕奕的精神,是人生最旺盛的时期。对地理来说,先天方位为东北方,后天方位为东方。

55、主客双方都处于事物发展初始阶段,素质不佳,态度随和;双方都在震动,合在一起,还是震动。双方的力量有时相互抵消,而有时相互加强。震为雷(震卦)临危不乱,震为雷,两震相叠,反响巨大,可消除沉闷之气,亨通畅达。

56、【辨形】反;不能写作“返”。

57、陆游————

58、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9、举一反三不是寓言典故,而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指从一件事情类推出其他许多事情,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述而》中,由孔子弟子曾参所提出。它并不是一个寓言故事,而是表达了人们对于智慧和思维能力的赞美。

6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61、【辨析】~和“触类旁通”;都比喻只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连用。但~偏重在“反三”;指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其他;这里的其他不限于同类;“触类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对同类事物融会贯通。

62、【用法】用作褒义。常跟“触类旁通”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63、举一反三是一个成语,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述而》。意思是指拿已知的一件事理去推知相类似的其他事理;比喻善于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64、雪,雾,霾,霸、霖、霍、霎、霾、霉、霏、霓,霪、霭、雳

65、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

66、[释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67、三国人物之关羽,义薄云天!一心辅佐大哥刘备,打下蜀国天下,让他大哥刘备当上皇帝

68、举一反三是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源于先秦·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70、震卦的特点:

7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72、扩展资料:

73、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东西。缺点是可能会导致学习者不够勤奋。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备案号
网站地图